注册| 登录
返回顶部
您现在位置:药物在线 >> 药讯新闻 >> 热点观察 >> 浏览文章

聚焦生物类似药:浅议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出海策略

发布日期:2016-04-23 来源:美中药源 编辑:药物在线浏览数:(0) 加入收藏

中国的生物类似药的出海或者说是出口海外应该说是大势所趋,这至少有两大原因:1)根据汤森路透的权威数据,中国在研的生物类似药数量已经全球第一,仿制药强国印度和制药领域第一强国都不是对手(当然这只是从数量上看),其中冠军是遥遥领先的苏州的康宁杰瑞(28个),亚军是齐鲁制药(10个),而嘉和生物、中信国健、哈药和厦门的特宝生物四家公司以8个在研生物类似药并列第三、毫无疑问,如此多的(全国超过了250个)生物类似药(尽管目前大多都还处于临床前阶段),最终即使只有三分之一上市,仅靠中国本土市场也无法消化,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出海是必然选择;2)中国最近几个月出台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药品监管政策都鼓励中国药企国际化、中国药品走出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上市的中国药品(包括生物类似药)会享受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所以上述两个原因都会促使在未来的5-10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类似药走出国门,在国外做临床试验直至获批上市,这是一个大趋势。有人说:“不要跟趋势作对”,但是仅仅是跟着趋势走,也很难抢得先机。而引领趋势、提前布局更有胜算的可能。笔者就斗胆谈谈自己对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出海策略的一些粗浅看法。

在笔者写作本文之前,曾经看到有人谈中国药品出海的策略,这个策略简单说就是“农村包围城市”,该作者认为中国药企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先拿下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等自己实力足够强大了再进攻监管严格的欧美国家。对于这个策略,我表示部分同意,尤其是对于有价格优势的化学仿制药而言。对于生物类似药,和原研药相比,总的来说,价格优势很有限,和化学仿制药相比价格要贵的多,不少非洲国家连全程冷链保存都无法保证,昂贵的生物仿制药在购买力非常有限的非洲国家前景显然堪忧啊。所以,对于中国的生物类似药而言,需要采取不同于化学仿制药的策略,笔者个人认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策略也许更适合中国的生物类似药。

那么,这个“点”该如何选呢?有道是“擒贼先擒王”,这个“王”当然是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美国(生物药全球市场美国占比是46%),也是全球药品监管最严格的国家。拿下美国FDA其它国家几乎是必然臣服,美国FDA批准的新药,最终几乎都被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批准(这三大市场占全球生物药市场的几乎80%)。那么美国具体应该选择哪个城市呢?笔者认为,波士顿地区应该是首选之地,众多生物制药公司扎堆波士顿/剑桥地区是有许多原因的。现在波士顿在生物制药领域综合实力已经超过加州湾区,是美国也是全球实力最强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我们的邻国日本有多家制药公司(包括武田/Takeda、Eisai/卫材和住友/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都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在波士顿有相当规模的分公司。有人可能会说,搞个生物类似药根本没必要到房租昂贵的波士顿去,成本太高。这就引出了我要谈的第二个策略:即“仿创结合,未来以创为主”。笔者在本系列的第三篇已经提到:生物类似药并没有几年前大家预测的那样有钱(前)景,面临着许多挑战,所以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有许多公司并非在生物类似药这颗歪脖树上吊死,而是以生物类似药起家,同时开发me-too、biobetter、biosuperior等创新药(并非是只有first-in-class才算创新药),所以中国药企在美国尤其是波士顿布局,当然需要着眼未来。而开发创新药,波士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别看现在波士顿房价(房租)高,以后肯定还会更高,全球前10大制药公司有9家已经在在波士顿有分公司或设有研发中心,剩下的那一家也正走在到波士顿的路上,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扎堆波士顿可以说是势不可挡,中国药企顺应这个大趋势,可以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制药行业中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笔者要谈的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限于篇幅,事不过三):“抱团作战、依靠欧美本地华人同行资源”。在说中国生物类似药企业为何有必要抱团作战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生物药的家底:近日汤森路透旗下Bioworld杂志采访了信达生物的老大俞德超博士,俞博士直言不讳地指出,截至2014年,中国CFDA批准上市的96个生物药(现在应该过百了),99%仅仅只是拷贝(或复制),连生物类似药都算不上,所以这些已经在中国上市的生物药基本都无望在欧美上市了。中国生物类似药要想打入欧美市场还要靠正在研发阶段的,而中国从事生物类似药的任何一家公司实力和欧美竞争对手相比,实力都太弱了,单打独斗根本没有竞争力,联合和抱团几乎是必然选择,不管中国药企愿意不愿意。其实,联合与抱团不仅仅是实力不足的中国药企需要,即使是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的做生物类似药的公司已经这么干了,最著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要数一年前成立的“生物类似药论坛(Biomilars Forum, http://www.biosimilarsforum.org),这个论坛组织有如下11家创始会员公司:

  • Allergan(艾尔建,最近差点被辉瑞收购)

  • Amgen(生物技术公司老大,居然也做生物类似药)

  • Boehringer Ingelheim(德企,生物类似药+创新药+CMO三架马车同时拉)

  • Coherus BioSciences (2010年成立,总部湾区,专做biosimilar, 纳板上市)

  • EMD Serono (德国默克兼并的大牛生物技术公司)

  • EPIRUS Biopharmaceuticals(总部波士顿,专做biosimilar, 纳板上市)

  • Merck and Co., Inc. (默沙东,这样的牛公司也做biosimilar!)

  • Pfizer (辉瑞,其收购的Hospira是做仿制药的高手)

  • Samsung Bioepis (三星和百健/Biogen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

  • Sandoz (山德士,诺华旗下,做仿制药的无人不知啊)

  • Teva (总部以色列,仿制药老大)

这些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但是也有专门从事生物类似药的两家年轻公司:即Coherus BioSciences 和EPIRUS Biopharmaceuticals。其余9家大公司等带着两个年轻小弟玩不是走后门,而是由于两家公司均有绝活,也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平台,这也提醒国内的生物类似药公司切勿过于关注成本优势而忽略技术和专利劣势。如何建立最基本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和专利团队是国内生物仿制药企业的首要任务,离开这个基本,文中所谈的几个所谓的策略都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11家公司中整个亚洲也只有韩国三星旗下的Samsung Bioepis入围,希望中国药企以后能至少有一家进入这个国际生物类似药的VIP俱乐部。人家都不带自己玩,自己如果再不团结、不抱团,结局是可以想象的。我个人觉得中国实力最强的做生物类似药的10几家公司完全可以成立类似的联盟,抱团取暖,联手进军欧美市场,这个不能单靠政府拉郎配,而更多需要企业自己推动、运作,靠市场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生物制药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很值得中国生物类似药借鉴:大家几乎都知道默沙东的“神药”Keytruda(PD-1抗体),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人不知的是:该药并非是默沙东自己生产的,而是由阿斯利康(AZ)旗下的Medimmune公司生产的,默沙东为何从自己建厂,或者交给CMO公司干,而是交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做呢?这种新型合作模式有多种原因也有很多好处,最核心的原因是:任何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产能都不可能恰恰正好满足自己当初做规划时的计划和设想,生物药的复杂性、临床试验的不确定性,以及上市后市场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等都最后导致:最后的产能要么是太多了,要么太少了,几乎不可能刚刚好。所以,两家或多家公司联合,产能不足的借用产能富余公司的生产设备和人员显然是双赢或多赢的皆大欢喜的局面。至于潜在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完全有办法规避。这种合作模式个人认为非常值得势单力薄的中国药企进入欧美借鉴。

而对于“依靠欧美本地华人同行资源”,本无需我赘言,因为现在中国药企正在这么做,但是有一点我需要啰嗦几句:中国药企进入欧美尤其是美国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整合的、一站式的平台可以依靠,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虽然有众多的生物制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是其组织和协会也为数众多,甚至同一个城市都会有不止一个类似的协会,比如在波士顿地区就有SAPA-NE和CABA两个生物医药协会。这不但使每个协会的影响力不足够强,也使中国药企即使发个招聘广告都要贴N多个微信群和网站,所以笔者斗胆建议:在美国的各大生物医药领域的协会联合成立一个总联盟:主要建议要点如下:1)聘请至少一位高手全职做总协调工作:2)成立总联盟基金会用于全职人员的工资和总联盟的日常运作:3)总联盟是非营利的,但是服务是要适当收费的(以赞助费形式),具体提供服务的协会和上述基金会按一定比例分成;4)总联盟联合举办年会,各大协会轮坐庄,邀请业内真正的大牛演讲,从上述基金中赞助各协会的负责人和骨干旅费参会。笔者还有更多的一些其它想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言,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对文中涉及的任何话题和笔者联系:Email: wsyokemos@gmail.com。现在中国制药领域不都在讲“情怀”吗?生物制药领域的旅美华人是否也该讲情怀了?!

后记:本文系美中药源和《医药经济报》联合推出的“研发热点透视”专栏的第六篇,也是生物类似药系列的第五篇(生物类似药系列全文完)。笔者不日会推出抗体药系列文章,会同步在美中药源网站和《医药经济报》发表,敬请关注。 

原文标题:聚焦生物类似药(5):浅议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出海策略

原文来源:美中药源,作者王守业博士,http://www.yypharm.com/?p=6751

0
关键字:生物类似药
上一篇: 2016年第1季度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的药物
下一篇:“溶出”还是“BE”,何为临床疗效“金标准”

网友评论

 
关于本站-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